三峽沙扒項目共規(guī)劃五期,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安裝269臺海上風電機組,建設3座海上升壓站,采用220千伏海纜接入陸上集控中心。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上網(wǎng)電量約47億千瓦時,可滿足約200萬戶家庭年用電量,與同等規(guī)模的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節(jié)約標準煤約1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00萬噸,為實現(xiàn)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為應對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創(chuàng)新使用了多種施工技術和基礎型式,其中吸力筒導管架、單柱復合筒、芯柱式嵌巖導管架、大直徑四樁導管架等多個基礎形式均為國內首次 使用,并完成了目前國內海上風電行業(yè)唯一 一個斜樁嵌巖海上升壓站導管架基礎。同時,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施工工藝,提升工效,多次創(chuàng)下國內海上風電施工速度的紀錄。
完成國內首個大直徑四樁導管架基礎
最大直徑4米、全長40米、總重量190噸,是常規(guī)四樁導管架基礎樁徑的兩倍左右。大直徑非嵌巖四樁導管架基礎樁型式,在適應地質條件的同時進一步縮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國內首個芯柱嵌巖三樁導管架基礎鋼管樁
深水嵌巖施工難度大,工序繁瑣,且國內無相關參考經驗。國內海上風電行業(yè)首個深水嵌巖導管架基礎的成功運用,為海上風電基礎嵌巖提供了可靠的施工、技術經驗。
完成國內首個吸力筒導管架基礎安裝
安裝的吸力筒導管架是筒型基礎技術在國內首次應用在大型風機基礎上,導管架體總高63米,由3個直徑約為13米、高約11米的吸力筒和高52米的上部導管架組成,總重量約為1560噸,通過吸力泵使筒內外形成壓差,在壓力的作用下沉貫入持力層。
完成南海海域首個單柱復合筒基礎
單柱復合筒基礎底部的筒體直徑足足有36米,相當于2.5個標準籃球場大小。其整體結構為“單柱+連接件+筒體”的全鋼結構,通過連接結構有效地發(fā)揮了單樁和傳統(tǒng)筒形基礎結構的優(yōu)勢,主要解決近海深水海域水深、浪大、基巖埋深淺、施工窗口期短的工程難題。
完成國內同等容量下重量最輕的海上升壓站
三峽陽江沙扒一期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長42米、寬39米、頂標高36米,總重量2692噸,是國內同等容量下重量最輕的海上升壓站。
完成國內首座 斜樁植入嵌巖導管架基礎海上升壓站吊裝
海上升壓站采用了國內首座四樁斜樁植入嵌巖升壓站導管架基礎,施工技術難度大,鉆孔精度要求高。通過優(yōu)化基礎使得場內集電線路的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減少約15%的220kV海纜長度,節(jié)約建設成本。升壓站吊裝僅花費了9小時順利完成,一舉打破了南海海上升壓站吊裝時間記錄。
完成國內單體容量最大海上升壓站吊裝
該升壓站裝機容量900兆瓦,上部組塊尺寸長53米,寬41米,高17米,總重量超4000噸,為目前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升壓站。
完成南海海域單機容量最大的風機吊裝
該臺風機單機容量為7兆瓦,其輪轂中心高度達113米,葉輪直徑186米,掃風面積超26000平方米,相當于三個足球場的面積,為目前南海海域成功吊裝的單機容量最大的風機。
創(chuàng)造國內風機吊裝速度的新紀錄
三峽陽江沙扒項目以單艘施工船單月吊裝10臺明陽6.45兆瓦大容量風機,平均單臺用時3天、最快單臺用時僅2天的吊裝速度,創(chuàng)造了國內海上風機吊裝新紀錄。